





网站导航
误区一:通风模式“一刀切”,忽视动物需求差异
部分养殖户为简化操作,养殖大棚采用固定通风模式,如全天开窗或定时开关风机,却未考虑动物生长阶段、品种特性及季节变化。例如,雏鸡对温度敏感,若通风过量易引发感冒;而育肥猪在高温下需强通风降温,否则易热应激。科学方案:根据动物日龄、体重及环境温湿度,动态调整通风量。如夏季采用“负压风机+湿帘”组合,冬季通过地窗与顶窗联动实现温和换气,同时安装温湿度传感器,实现自动化调控。
误区二:风口设计不合理,导致局部冷热不均
通风口布局不当是常见问题。例如,单向侧窗通风易造成棚内前端过冷、后端闷热;小窗进风未设置导流板,导致冷风直吹动物,引发呼吸道疾病。此外,棚膜破损或压膜绳松动导致漏风,也会形成局部低温区。科学方案:采用“多点位+分层”通风设计。顶部设置连续开窗,侧墙配置可调节地窗,形成立体气流;小窗加装导流板,使冷风沿棚顶流动后再下沉;定期检查棚膜与压膜绳,确保密封性。
误区三:过度依赖自然通风,忽视机械通风必要性
部分养殖户认为自然通风成本低,却忽略其局限性。在无风或高温高湿天气下,自然通风效率骤降,养殖大棚内氨气、二氧化碳浓度超标,威胁动物健康。科学方案: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互补。阴雨天或夜间采用自然通风,晴天高温时启动风机强制换气;配置变频风机,根据温湿度自动调节转速,既节能又效率高。
养殖大棚通风设计需兼顾科学性、灵活性与经济性。养殖户应摒弃经验主义,结合动物需求、气候条件及设备性能,优化通风模式、风口布局与设备配置。通过合理调控,打造适宜的生长环境,方能实现降本增效、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