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导航
一、放风的核心目的
调节温度:避免棚内温度过高(如夏季超过 35℃)或过低(如冬季昼夜温差过大)。
控制湿度:降低棚内空气湿度,减少病害(如霜霉病、灰霉病)发生。
补充 CO₂:通过空气流通引入外界 CO₂,满足作物光合作用需求。
二、放风的关键位置与设备
连栋大棚通常有侧窗和顶窗两种放风结构,需配合使用:
侧窗:位于大棚两侧(底部或中部),适合快速排出下部湿热空气,调节近地面温度。
顶窗:位于大棚顶部(屋脊或两侧),适合排出上部高温高湿空气,引入新鲜冷空气(热空气上升,顶部放风效率更高)。
设备建议:安装电动卷膜器或齿轮齿条式开窗系统,便于精准控制开合度和时间,避免人工操作不及时导致的问题。
三、不同季节的放风策略
春季(气温回升期)
目标:升温促生长,同时防倒春寒和高湿。
操作:
早晨:棚内温度升至 20-25℃时,先开顶窗 1/3,让热空气缓慢排出,避免冷风直吹作物。
中午:温度超过 30℃时,同时开启侧窗和顶窗,形成空气对流(顶窗进风、侧窗排风或反之,根据外界风向调整)。
下午:温度降至 25℃时,先关侧窗,保留顶窗 1/4 至日落前 1 小时,减少夜间湿度积累。
夏季(高温高湿期)
目标:快速降温、排湿,防止作物萎蔫或病害爆发。
操作:
早晨提前通风:日出后 30 分钟开启顶窗和侧窗,释放夜间积累的湿气。
高温时段:将顶窗和侧窗全开,若温度仍超过 35℃,可配合遮阳网(遮光率 50%-70%)和喷雾降温,避免放风过度导致作物失水。
傍晚:关闭部分顶窗(留 1/5),保持夜间微弱通风,降低棚内湿度。
秋季(气温波动期)
目标:保温度、控湿度,兼顾作物灌浆或果实成熟。
操作:
白天:温度升至 28℃时开顶窗,超过 32℃时加开侧窗,保持棚内温度在 25-30℃。
夜间:若外界温度不低于 15℃,可留顶窗 1/5 通风;低于 10℃时关闭所有窗户,保温防冻。
冬季(低温寡照期)
目标:保温为主,适度通风降湿,避免病害。
操作:
中午短时间放风:选择外界温度较高(10℃以上)的时段(如 11:00-13:00),开启顶窗 1/4-1/3,通风 15-30 分钟,快速排出湿气(此时段棚内温度较高,短暂放风不会导致大幅降温)。
忌早晨通风:冬季早晨棚内湿度最高,且外界温度低,过早通风易引发作物冷害。
四、特殊天气的放风调整
阴雨天:若棚内湿度超过 85%,即使温度不高,也需在中午开顶窗 1/5 通风 30 分钟(避免侧窗通风引入雨水),减少病害风险。
大风天:关闭侧窗,仅开顶窗(开 1/4),且顶窗方向与风向垂直,防止强风灌入损坏棚膜或作物。
雾霾天:延长通风时间,可在中午开顶窗 1/3 通风 1-2 小时,引入外界新鲜空气,补充 CO₂。
五、放风的注意事项
循序渐进:避免突然大开窗,尤其是低温季节,防止棚内温度骤降(超过 5℃/ 小时)导致作物应激(如叶片卷曲、落花落果)。
关注作物状态:不同作物对温度和通风敏感程度不同(如番茄适宜 25-30℃,黄瓜适宜 28-32℃),需根据作物种类调整放风阈值。
定期检查设备:确保卷膜器、齿轮等部件灵活,棚膜无破损,避免漏风或无法关闭导致的温度失控。
记录与调整:通过温湿度计记录棚内数据,总结规律(如不同天气下的最佳开窗时间和开度),逐步优化放风策略。
通过科学控制顶窗和侧窗的开合,结合季节和天气特点,连栋大棚可实现温度、湿度和 CO₂的精准调控,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