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2.jpg
  • 4.jpg
  • 5.jpg
  • 6.jpg
  • 8.jpg
  • 9.jpg
连栋大棚冬季保暖:3类实用措施守护作物生长​
2025/10/21

一、强化覆盖:筑牢 “保温屏障”

覆盖层是阻挡热量流失的第一道防线,需分层优化、重点防护。顶部覆盖可采用 “薄膜 + 保温被” 双层结构:白天收起保温被,利用薄膜透光性提升棚内温度;傍晚后及时铺开保温被,选择防水、隔热性强的针刺棉或腈纶材质,厚度建议不低于 5cm,能有效减少夜间热量散失。若遇极端低温,可在保温被外再加盖一层防雨膜,既增强密封性,又避免保温被受潮降低保温效果。

侧墙与棚门是保暖薄弱点,侧墙可加装 1.2-1.5m 高的保温岩棉板,或悬挂双层塑料薄膜,利用膜间空气层形成 “隔热缓冲带”;棚门需设置 “双道门”,两门之间预留 1-2m 过渡空间,进出时关闭一道再开另一道,防止冷空气直接灌入,也可在门内侧悬挂保温帘,进一步阻断热量流失。

二、优化结构:减少 “热量漏洞”

合理的结构设计能从源头降低热量损耗。首先检查大棚密封情况,对薄膜接缝处、通风口、管道穿棚处等缝隙,用专用密封胶带或发泡胶封堵,避免冷风渗透;若大棚使用年限较长,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的薄膜,确保覆盖层完整无漏。

其次可搭建内保温棚,在连栋大棚内部,沿作物种植行上方搭建高度 1.5-2m 的小拱棚,采用薄型无滴膜覆盖,形成 “棚中棚” 结构,利用双层空间阻隔冷空气,使小拱棚内温度比棚内整体温度高 3-5℃,特别适合育苗或种植喜温作物(如番茄、黄瓜)。此外,在大棚四周外侧开挖深 30-50cm、宽 20cm 的沟,填入秸秆、碎木屑等保温材料,可减少地面传导散热,提升棚内底层温度。

三、科学调控:巧用 “补温手段”

当外界温度持续低于 0℃时,需配合主动补温措施,维持棚内适宜温度。被动补温可利用 “蓄热原理”:在棚内铺设黑色地膜,既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,又能吸收阳光热量提升地温;也可在棚内悬挂反光膜,将棚顶散射光反射到作物叶片,同时减少热量向外辐射。

主动补温需按需选择经济高效的方式:若棚内面积较小,可使用燃油热风机或电热丝,升温速度快但需注意通风防煤气中毒;若种植规模大,建议安装水暖或风暖加温系统,通过管道将热水或热风输送到棚内各处,温度均匀且能耗较低。此外,在棚内堆放适量腐熟的秸秆、羊粪等有机肥,发酵过程中会释放热量,既能补温又能改良土壤,一举两得。

连栋大棚冬季保暖需 “防”“补” 结合,既要通过覆盖、密封减少热量流失,也要根据作物需求科学补温。做好这些措施,可使棚内温度稳定维持在 10℃以上,为作物安全越冬、春季丰产打下基础。

上一页:已经是第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