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2.jpg
  • 4.jpg
  • 5.jpg
  • 6.jpg
  • 8.jpg
  • 9.jpg
低成本搞定连栋大棚保温
2025/10/11

从结构改造来看,“基础保温” 是关键且低成本的第一步。可在大棚四周墙体外侧加筑 50 厘米宽的 “防寒沟”,填入秸秆、碎木屑等农业废弃物,再覆盖塑料膜和土层,能有效阻断地面寒气渗透,材料成本几乎为零。同时,优化棚内立柱布局,减少立柱数量以降低热量遮挡,顶部采用 “双坡式” 设计而非平顶,提升积雪滑落效率,避免积雪压塌棚膜导致热量流失,后期维护成本也更低。

材料选择上,“性价比优先” 是核心原则。棚膜可选用 PE 防雾滴保温膜,相比普通膜,其透光率高 10%、保温性提升 15%,且使用寿命达 3 年以上,年均成本仅增加 20%;内部可悬挂 “二道膜”,采用厚度 0.03 毫米的聚乙烯薄膜,通过卡槽固定在棚内横梁上,形成 “空气夹层”,能使棚内夜间温度提升 2-3℃,每亩材料成本仅需 200 元左右。此外,冬季可在棚内种植区覆盖秸秆或稻壳,既减少土壤热量散失,又能在腐熟后成为有机肥,一举两得。

能源利用方面,“循环节能” 可大幅降低运行成本。利用棚内湿度高的特点,在棚顶安装 “冷凝水回收管”,将棚膜凝结的水珠收集后导入棚边水箱,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后,夜间通过管道循环释放热量,辅助保温;若有条件,可在棚外搭建 “太阳能集热板 + 水箱” 系统,配合夜间棚内热风循环风机(选用 150W 低功率型号),利用太阳能加热的温水提升棚内温度,单日能耗成本可控制在 5 元以内。

最后,精细化管理能进一步降低保温成本。每天根据天气调整通风时间,晴天在 10-14 点间短暂通风,避免棚内热量过度流失;夜间在棚膜外侧覆盖保温被,选择重量轻、导热系数低的化纤材质保温被,人工铺设即可,无需额外动力,每亩每晚可减少 2-3℃的温度降幅。通过这些低成本措施的组合,连栋大棚冬季保温成本可降低 40% 以上,同时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环境。